close

【雅德賽思兒童學社第二團】(汪志宏) 20130308

 

  前陣子看了親子天下,有關於生涯探索的故事,跟大家分享其中的幾個段落。

 

  「青春為何空虛?」看不見幸福道路,年輕人不知未來何去何從,這不是台灣特有的現象。美國史丹佛大學的威廉戴蒙教授指出,今日年輕人心理缺乏的,是動機的來源,缺乏目的會摧毀人生幸福快樂的基礎。

 

  孩子的壓力並非來自功課、考試,而是來自於他們找不到做這些功課、考試的意義。如果我們看看他為『目的』所下的定義,一切就會豁然開朗了

 

  「目的是一個穩定且全面性的企圖,企圖想要去完成某件事,這件事是同時對自己有意義,並能為個人以外的世界帶來重要的影響。」不論是目的本身,或是達成目的的手段,都必須是合乎人性道德的。

 

  那我們要如何確認人生目的呢?

一、真實的瞭解自己的能力(需要『自我探索與發現』)

二、知道自己能力如何服務世界的需求(需要『與外界連結,帶給他人幸福』)

三、運用自己的能力服務世界時,會感到深度的喜悅。

→【探索+服務+被需要的喜悅】

 

  在不確定感越來越高的時代,尋找生命的目的,就顯得越重要。它讓青春的漂浮有了方向,它讓卡住的人生獲得前進的能量。大人們不要將眼光侷限在挑選好學校、好科系、好職業、好出路……,而應該透過更多深刻的對話、分享,與適時提供資源,讓孩子找到自己的路,甚至能夠為家庭與世界做出貢獻。

 

  『黑人』陳建州:「從小就在逆境,還能不逆流向上嗎?我不是很早就知道自己是怎樣的人,但不嘗試就等著喝西北風,開始去做就對了!」

 

  音樂創作人林生祥:「『天份』某個意涵是指我們在某個專業可以很容易發展;但也表示你在這個專業裡,可以扛更重的擔子、負更大的責任。

 

  作家王文華:「真實的人生是,你用盡力氣也可能得不到你想要的,但仍然要在這個過程保持熱情。自在的人生是,把眼光從自己移到別人身上,努力讓自己融入身邊的環境,多看看別人做什麼,多聽聽別人說什麼,多關心別人想什麼。然後,你會在這個過程中,發現不一樣的自己。」

 

  POWER教師蘇明進:「孩子的未來往往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。我們究竟應該用哪一個人生階段,來檢視所謂的『成就』?人生沒有終點,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精采風光。」

 

  花蓮『五味屋』顧瑜君教授:「對於弱勢的孩子,其實我們能夠幫的不多,我們能做的只是跟孩子『在一起』,你真的和他在一起,他會獲得支持,用他的方法去解決他的問題,他們最知道怎麼幫助他自己。「我們做的是『教育手工業』,在量產的生產鏈當中,才有瑕疵品的概念,俗世標籤在孩子身上的『瑕疵』,在做手工業的人眼中,變得獨特而珍貴。」

 

  企業家許文龍:「人生所有問題的產生,就是因為人們忘了原先的目的,只重視手段,到最後眼裡只剩下手段,就像是一直讀書,只追求學歷。人應該要回去思考『打拼事業到底是為了什麼?』,應該是為了幸福。」「雖然是工人,也可以穿著工作服,口袋裡放著一本歌德的詩集,做一個快樂的工人。」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idsvilla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