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【雅德賽思兒童學社第二團】(汪志宏) 20100518

  這兩天,腦袋裡很多訊息在衝撞。

  因為看重每一句內心的回應,讓好幾個角色不停的在自己的身體中轉換,反而讓自己無所適從。

 

  當然,教育的源頭,是大人想要讓孩子提早適應社會,設計一套將來孩子面對工作時,所必須使用到的能力,當社會型態單純、工作種類不多時,課程設計能夠滿足大部分成人的需要,也可以讓絕大多數孩童適應;那個時候,家庭功能龐大,孩子的生活習慣與人際關係,在家就能被親戚鄰居調適良好,學校老師可以針對單純的課程細心安排;到了這個年代,所有的家庭因為工作與經濟考量,都變成小家庭,成人也因為工作的競爭,必須延長工時,甚至回家還在為工作努力,對於小孩的家庭教育,就非常無奈的,必須減少和小孩相處的時間,加上不安全的社會環境,造成過少的人際互動,孩子的生活習慣與人際關係,不知不覺中就隨著年紀漸長,在沒人引導下逐漸混亂。

 

  因為工作類型的千變萬化,適應職場所具備的能力必須更加多元,所以成人社會的共識,便是將所有的基本能力加於學校教育中,形成一碗什錦湯麵,每個人想要的料都有,但是每個人都不滿足,因為還有很多想要吃的料沒放進去,可是碗已經裝不下了,大家只好各憑本事,有人試著在隆起的材料上再裝一些(學校課後輔導),有人自己準備一個小碟子(家教安親才藝課輔),有人乾脆換一家麵店(私立學校),所以這間教育的老店(公立學校)其實很可悲,佔據了孩子一天主要的學習時間,卻仍得不到顧客的認同。

 

  我們面對的到底是怎樣的教育環境?

 

  學校老師必須按照保守的教育政策教學,才不至於被貼上不敬業的標籤;安親課輔老師必須配合學校進度,不斷加強課業,才算是有績效的單位;學生則必須完成學校與安親班的所有作業,才算是不愧對辛苦賺錢父母的好孩子;辛苦的父母則是不斷的賺錢,好讓孩子可以上更多的課,才是盡責任的家長。

 

  感覺像是一個糾纏不清的關係,身陷其中的老師、家長與學生,各個愁眉苦臉;好不容易從中掙脫的,耐不住經濟壓力或是周遭目光的,只好選擇再回到漩渦當中,繼續奮戰。

 

  靜下來思考,當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,更不需要光宗耀組,其實每個孩子

都是在家庭的期盼下出生,獨立於他人的個體,需要的是成人的撫育與愛護,發展自己的生活。所以,過多的希望投射與未來成就,對於父母與孩子雙方面都是壓力,更是所有紛爭的起源。還不如多花時間在家人的相處上,讓彼此更瞭解,才不枉費上天賜與的這個親密家人。想清楚,放寬心吧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idsvilla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