搶救濕地,全球的寧靜革命
王美珍2012年5月13日PM5:04

為什麼濕地這麼重要? 在油電雙漲、都更拆房、瘦肉精、證所稅復徵等多重政治風暴中,卻有33個立委、橫跨藍綠四個黨派,聯合提案《濕地保育法》;內政部也將官方版本的《濕地法》列為優先法案,5月就送進立法院審查。 濕地,一個在台灣不受重視的名詞,卻是全球積極搶救的對象,連鄰近的韓國與大陸也早已擬訂法規與計畫,唯獨台灣,落後世界20年。 《遠見》走訪全台,深入剖析台灣濕地所面臨的危機,並介紹國內外的成功案例,證明濕地保育與經濟開發並不衝突,甚至還能相輔相成。

一場寧靜的革命正要展開。今年34月間,當美牛爭議、都更拆房、油電雙漲使得立法院砲火連天的同時,卻有一個法案,在鎂光燈未及之處,放下政治差異,靜靜地牽起了四個黨派立委的手與心。

這是《濕地保育法》。一般民眾還很陌生,但它卻由33個立委聯合提案,橫跨了國民黨、民進黨、親民黨、台聯四個黨派。

不僅如此,今年2月內政部長李鴻源上任後,也將第一場記者會處女秀獻給濕地政策。更以難得效率,將《濕地法》列為本會期優先法案,預計5月就要將行政院版本送進立法院審查。

這是在沸沸揚揚的202兵工廠生技園區與國光石化開發爭議沈澱後,台灣面對保育與開發衝突時,一個定調方向的關鍵時刻。什麼是濕地?為何能引起如此大的關注?

目前國際上通行的聯合國拉姆薩會議(Ramsar Convention)定義,意指:「無論天然或人為、永久或暫時、靜止或流水、淡水或鹹水,或兩者之混合,及由沼澤、泥沼、泥煤地水域所構成的區域,包括水深在低潮時不超過6公尺 之沿海區域。」

簡單來說,水陸交接的潮間帶、河岸、水田、水塘、紅樹林、潟湖,都是濕地的一種。

濕地 與你的利害關係是什麼?

美牛攸關健康安全、都更牽涉居住正義、油電則是日常生活之必須。每件事情都有直接的利害關係人敲鑼打鼓地爭取權益。那麼,無法為自己發聲的濕地,與你的利害關係是什麼?

1.全球升溫,濕地幫忙退燒 由於溫室效應加劇,使得全球氣溫不斷升高,暴雨、水災頻率增加。「地球每增溫1度,雨量增加6%,」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汪中和說。 科學家預估,到本世紀末溫度至少會增加2度。在英國環保研究員馬克林納斯(Mark Lynas)《6度的變化:一個越來越熱星球的未來》(Six DegreesOur Future on a Hotter Planet)書中指出,全球氣溫只要再高6度,包括人類在內的生物就會大滅絕,世界末日就將來臨。 然而,濕地卻能提供良好的調節溫度作用。

根據師大環境安全衛生中心主任方偉達的研究,100年來,台灣氣溫平均上升約1度,然而,全台的平地卻只有桃園縣,百年以來溫度沒有改變,堪稱世界奇蹟。

而這正因為桃園縣早年為了農業灌溉,挖了許多埤塘,使得水圳和水塘布滿全縣。迄今約剩下2000多口,得以抵抗全球龐大的溫室效應。埤塘,就是人工濕地的一種。

2.節能減碳,固碳能力25% 為了阻止溫室效應擴大,「節能減碳」是各國迫在眉睫的工作。199712月,149個國家簽訂

《京都議定書》,希望抑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。

事實上,濕地具備「固碳功能」,可吸收二氧化碳。據統計,全球濕地的面積占不到陸地面積的5%,固碳能力卻占了25%~30%,是最不花錢、功效又好的節能減碳方式。

3.存水解旱最佳地下儲水庫 暴雨增加,使得降雨集中在某些時期,也加速乾旱危機。近年來,世界各地都傳出乾旱災情,去年,美國南方因為乾旱造成的農損,超過百億美元以上。

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(UNESCO)估計,人類對水的需求正以每年640億立方公尺速度增長,預計到2030年,全球將有47%的人口居住在用水高度緊張的地區。

1995年,世界銀行副行長 Isamel Serageldin 曾經預言:「下一個世紀的戰爭將因為水而引發。」

然而,濕地可將地表的水透過下滲儲存至地下,讓水不因蒸發而流失,是最好的地下儲水庫。

研究桃園埤塘的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副教授陳其澎說,桃園的2000多口埤塘,就像把一座石門水庫分散在桃園各地:「我常開玩笑,以後,桃園要在南北派軍駐守,防止別人來搶水!」

4.消波滯洪,削弱海嘯威力

沿海的濕地,有天然的消波功能,是最好的暴潮緩衝地帶。2005年美國的卡崔娜颶風重創紐奧良,專家事後檢討,正是因為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濕地過度開發削蝕一空所致。

做為天然屏障的濕地被破壞,海嘯一來,幾乎是沒有受到任何阻力就直接沖進商業區。 根據清朝官方記錄,基隆、雲林、高雄等地都曾出現傷亡慘重的海嘯。 彰化縣環保聯盟副理事長蔡嘉陽說:「雲林和彰化那麼近,為什麼彰化沒有事?就是因為彰化海岸有一大片泥質灘地保護。」

5.淨化水質,大地之腎

濕地,也有淨化水質的功效。當汙水流經濕地,濕地裡的水生植物會分解有機物質,吸附重金屬,達到淨化功能。

因此,濕地有「大地之腎」之稱,更與飲用水的品質息息相關。

內政部長李鴻源在擔任台北縣副縣長任內,就曾成功運用人工濕地取代傳統的汙水廠,一天就可以處理30萬噸的生活汙水,正好等於彰化縣全縣的汙水量。

不僅外觀像綠地一樣美,費用還比傳統汙水廠減少八成左右。

6.生命基因庫人類飲食來源

濕地,也因為水陸交接的特性,蘊含著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。

有許多瀕臨絕種的生物,都選擇在濕地中棲息,如同地球的生命基因庫。例如,瀕臨絕種的黑面琵鷺,就以台南七股的濕地為棲息地。而當濕地被破壞,物種自然就會面臨滅種的危機。

同時,濕地也是豐富漁業資源的重要搖籃。許多魚都是在淺海濕地產卵,使得濕地蘊含豐富的魚苗,讓生態生生不息,供應人類的飲食。

濕地,就像生命的銀行。保存了濕地,可以生出更多利息出來。包括乾淨的水資源、稀釋的二氧化碳、生生不息的生態鏈,踩住地球毀滅的煞車,讓人類得以永續存活。

全球積極搶救濕地,台灣卻落後20

根據科學家研究,近30年來,由於開發的破壞,全球已經有50%以上的濕地面積消失。

聯合國1971年就制定國際重要濕地公約《拉姆薩公約》,因此,世界先進國家如歐盟、美國、英國、荷蘭等早就紛紛進行全國性的濕地保育計畫與立法。

亞洲地區,也慢慢跟上國際腳步。1994年,南韓即制定亞洲第一部濕地保育法《Wetland Conservation Act》管理濕地。普遍被認為開發至上、汙染嚴重的中國大陸,也從1992年開始展開了為期六年的全國濕地資源調查,2000年發布《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畫》。

當世界各國都在忙著積極搶救溼地,台灣呢?

台灣濕地82 56865公頃營建署自2007年辦理全國重要濕地評選,目前全國已公告的濕地共82處,總面積56865公頃 。

濕地,可以說是上帝給予台灣這塊土地獨特的恩賜。由於四面環海,擁有廣大的潮間帶、並有潟湖、河流、紅樹林、水田等不同類型的濕地,使得台灣的濕地生態十分豐富,更孕育了豐富的漁產資源。

獨特的濕地環境,也讓台灣的鳥類密度位居世界第二,俄、日本、大陸、南韓、澳洲及紐西蘭等地的水鳥都要來台度冬、繁殖與過境。也使得台灣成為國際上的賞鳥天堂,吸引了許多國際賞鳥客願意來台旅遊。

根據旅行社業者表示,來台灣的高價賞鳥團一次停留就是10幾天,費用將近20萬台幣,是一般觀光團的好幾倍。

但,濕地被視為開發的眼中釘

只不過,外國人眼中看為至寶的水鳥與濕地資源,在台灣的氛圍中,卻被視為開發的眼中釘。

1995年,廣達500公頃、有豐富野鳥生態的嘉義鰲鼓濕地,原訂要開發為工業區,在保育人士抗議下最後作罷。當時,當地贊成工業區開發的民眾,便燃放沖天炮趕鳥,曾導致農場失火的慘劇。地方上充斥著這樣的聲音:「顧鳥仔重要,還是顧經濟重要?」

除了鰲鼓濕地,現在為台江國家公園所在地的台南七股濕地,1983年,原本是東帝士與燁隆集團提出的濱南工業區,七輕石化煉油廠、大煉鋼廠與工業港的預定地。去年的國光石化八輕開發案,也是選定彰化海岸芳苑、大城濕地。從六輕到八輕,都相繼看上濕地。

缺乏國土規劃 被政治牽著走

「台灣社會普遍把濕地認為是低度開發的不毛之地,總是想做更有價值的開發,」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系主任林幸助說,對比國際,整體社會對於濕地利用的想像,至少落後20年。

回顧台灣幾個重要的濕地發展,幾乎每一個濕地後面就掛著一個工業區的預定地名稱。然而就因為欠缺明確的國土規劃方向、也沒有針對濕地利用制定專法的情況下,開發或保育,就像把銅板往上一擲,到時會翻到哪一面,全看當時的政治氣氛。

以國光石化開發案為例,原本一度將要定案,又在總統馬英九親自會勘濕地現場之後,突然逆轉。在總統馬英九會勘當日,負責接待的彰化縣養殖漁業協會總幹事林濟民說得傳神:「還好,天公有保庇,我們在抗議國光石化時,剛好六輕那時燒大火。」

而快速流失中的濕地,能被老天保庇的有幾個?等到有了《濕地法》明確規範,未來才有遊戲規則可循。

如何對待濕地,是台灣永續發展的觀察指標

《濕地法》當中,最重要的兩個精神就是「明智利用」(wise use)與「補償機制」。濕地保育,不是全面性禁止利用,而是如同人「因材施教」,土地也要「適時、適量、適性」使用。

立委邱文彥以倫敦濕地公園為例,當地把一個荒廢的水庫,變成七、八個濕地園區,每個濕地都代表一個區域特性,景觀各不同,帶來了觀光人潮。園區內一部分開發為住宅區,因為濕地水景美麗,成為價錢很高的房子。

至於補償措施,則是未來濕地將依等級設有開發迴避、衝擊減低,減輕負面影響,不得已使用到濕地,則須進行生態補償,破壞了多少公頃的濕地,就要造出同等面積或以上、有相同棲地功能的人工濕地進行補償。「台灣的政治人物與老百姓,需要改變想法,」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章波說:「發展不等於工業區,保育也是一種發展。」

201110月《哈佛商業評論》「邁向永續經濟」一文,提出「永續3.0」的觀念,指出人們應該為「無價的東西訂價」,將生態體系提供給人類的服務加以量化,才能為永續有關的決策提供衡量。

環境議題應與財政經濟結合 據林幸助所做的台灣第一個濕地價值量化研究,以300公頃 的高美溼地為例,其涵養生物資源、淨化水與空氣、緩衝海嘯、保育國土等價值就達新台幣131億元。

生態,不只是環保問題,也是經濟問題。世界銀行總裁周禮格(Robert Zoellick)在2010年簽署生物多樣性公約時宣布:「一國的自然財富,應是資本資產的一部分,和它的金融資本、製造資本、人力資本合在一起計價。」

他並建議,生態系統不只是環境議題,更應是一種與財政、經濟協同的跨部會政策,這是當代社會對於執政者的挑戰。

在《濕地法》即將送審的5月,《遠見》也走訪重要濕地爭議案例,檢視台灣現行的濕地利用發生了什麼問題?有何改善可能?如何對待濕地,將展現一個國家的視野與格局,更是台灣未來是否能達到人與環境和諧共存、永續發展的觀察指標。這不是一個單一生態議題,而是重新塑造台灣內在價值的軟革命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idsvilla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