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【雅德賽思兒童學社第二團】(汪志宏) 20120828


 

  如同天下雜誌500期標題「改變,為了幸福」,為人父母面對親子教養問題,花費許多時間與精力,就是希望能夠幫助孩子,從小奠定良好的基礎(包含品格與能力)。前輔大英文系教授謝錦桂毓提醒:「父母既然是孩子一生最大的命運,孩子繼續這樣的人生,將來回過頭來把問題丟給父母承擔…,父母不造就自己,是沒辦法造就孩子的,…,只有當自己改變,孩子才會改變。」

 


  面對孩子的問題十多年,很多狀況到最後,幾乎都不是在解決孩子的問題,而是孩子接觸到的成人,必須做出根本的改變,才能度過難解的瓶頸。而且,成人的「改變列車」何時啟動,孩子的問題就會何時開始發生變化,然後,持續改變的毅力,也會決定這趟旅程是否能駛得長久,經歷多久到達理想的「景點」。

 



  商業週刊教育特刊54期「孩子少,這樣教更好」,提出少子化、獨子化的新教養問題,在此跟大家分享。譬如:你家寶貝太過自我中心、遇挫折就放棄、團體適應力差、做事懶惰被動、個性過度依賴、價值觀有偏差、不夠獨立自主等教養七大難題,找出幾個蠻不錯的想法供大家參考。

 


  政大教育系教授周祝瑛認為,現代孩子手眼協調不佳、過動、近視,和太早接觸3c視聽產品,遠離自然環境有絕對的關係。

 


  「自我中心問題,就是人如何保有個體的獨立性,又和群體世界保持連結關係,這是人一生的課題。」「自我中心的孩子,其實是整個社會沒有『正確對待』孩子,集體『提早催熟』的結果。」

 


  父母是一個家庭的領導者,身上有一種力量,叫做「權威」,面對情理衝突,有三種境界。第一個境界是【壓迫】,傳統威權家庭常發生的,「我說了算,父母才是老大!」(堅持了規則,卻沒有理解孩子的情緒);第二個境界是【鄉愿】,目前家庭的普遍現象,表面是尊重孩子,其實怕得罪孩子、想討好,想管又不敢管,結果孩子就跟自己的期望背道而馳(照顧到孩子的情緒,但是沒有開發孩子的理性);第三個境界是【創造】,在瞭解與支持的同時,訂定遵循的軌道,讓其知道生存是有界線的,世界除了自己之外,還有別人,創造雙贏(不妥協原則,但是照顧、同理孩子,陪伴他走過情緒)。

 


  台灣華德福教育協會理事長許綺文說:「以過多的物質選擇,和提早的讀、寫、算、潛能開發,塞滿孩子的生活,就像是對孩子添加化學肥料。」。小大人,其實反應的正是父母不自覺所加諸的期待,希望他們看起來更聰明懂事,與父母的成人世界重疊性過高;再加上電視、電玩、網路,甚至很多玩具都是按壓遙控的精密設計,整個世界都在促使孩子「控制」事物,越來越早熟。過度承受家長期待與複雜環境訊息的孩子,有時態度會變得傲慢難溝通、自以為是,此時,父母必須是個成熟的領導者,畫出清楚的界線,在旁陪伴;等到孩子長大,再逐步放寬範圍,清楚的讓孩子有所依循。

 

  孩子缺乏分享與等待的經驗,當孩子之間有衝突和糾紛時,大人不妨坐視不管,可以先冷眼旁觀,看看孩子們怎麼處理、解決問題。吵架也是訓練孩子處理挫折很好的教育機會,訓練他學會什麼時候要堅持、什麼時候該退讓,千萬不要總是「讓」孩子,或讓孩子一味的「讓」,才能培養孩子建立健全的人際關係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idsvilla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