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【雅德賽思兒童學社第二團】(汪志宏) 20110509

  很多事物的起源與開創,都是因為對於現狀的不滿,想要更不同的生活環境,與其等待,不如立刻著手完成心中的美夢。如同兒童學社,是因為不滿學校教育放學後的延續僵化教育(指安親班,但已隨著學社的刺激有所改進),家長合力創建;硫園水晶博物館,則是 王俠軍 先生1987年赴美研習玻璃藝術,回台創設第一家玻璃藝術工作室之後,1993成立硫園,繼續玻璃藝術的創作,有感於藝術是需要推廣、交流、教育,才能發揚光大,故於1999年成立海峽兩岸的第一所玻璃博物館。

 

  國語隊孩子,即將邁入二年級,很慶幸四個孩子在我們頻繁的和外界接觸的過程中,依舊保持心中的熱情,常常提早到了參觀地點,先拿出作業書寫,卻不忘心中的好奇,四處打探現場的一切,問問四處的擺設,幫主人作身家調查,當導覽尚未開始,就已經和主人十分熱絡。當然,正式導覽時,更是緊跟著導覽阿姨的腳步,深怕有所遺漏,對於所有印入眼簾的人事物,都要打破沙鍋問到底。

 

  對於習慣填鴨式導覽的人員,國語隊的孩子會是一種困擾;但是,對於真切了解展覽內涵的導覽人員,其實會驚訝於孩子的觀察細微,以及對於新奇事物的熱情,反而是喜歡這群孩子的。當然,熱情,相對的會有點不謹慎,所以,所謂的參觀『禮儀』,公共場所該有的說話音量,以及參展場所切忌奔跑的規矩,時時提醒,依然很難讓他們記得住,兩位女孩也許可以,但是在無法控制的兩個男生誘發下,難免會有些『脫序』。

 

  難得的是,硫園的阿姨有很棒的彈性與說詞,讓善變的孩子有機會轉換。『許仙』做著他屬意的玻璃杯,貼著雅點西德貼紙,突然,看著隔桌做項鍊的孩子,說:「我不想做玻璃杯了,我要做項鍊!」,對於已經使用材料的尷尬場面,其他孩子都很自然的說:「你已經決定了,又做到一半要反悔!」。所幸,帶領的阿姨說:「沒關係,我可以讓你有一次機會換,但是換了之後,就不能再換回來了。」,『許仙』馬上說:「那不要換了,我還是做玻璃杯好了。」

 

  中國式的教育,要求孩子『貫徹始終』,一旦決定了,絕對要執行到底,其實有時候反而會讓孩子,開始不願意做決定;當然,起初做了決定,我們要有一定的原則,至少想盡辦法支持孩子繼續走下去,直到用盡一切能用的方法才放棄,如果真的揠苗助長,或是沒有堅持的必要,有時候轉換一下,彈性一點,也是一種緩和的方式。

 

  就像我最常跟小孩玩的遊戲,叫做『朝三暮四』。當孩子不喜歡A工作,比較喜歡B工作,那我就會調換一下順序,做條件交換:「那先做B,待會兒再做A!」,通常孩子轉換一下心情,僵局就過去了。

 

  跟大家分享最近的新書,汪培挺的『真的放手 讓你飛』。也許不是句句話都觸動我們的內心,但是封面的一段話還不錯,跟大家分享。

 

「你敢讓她去跳?(指的是高空彈跳)」朋友從電話那頭傳來好大的問句,而且語氣中頗有「這麼大的險,你怎麼敢讓孩子去冒呢?」的意思。我沒有回答,只在臉上露出一抹微笑。

 

父母「不敢」的事很多,這是不是就意味著,你的孩子這輩子都別想碰了。

每個孩子的個性都不同,卻都要隨著父母的「敢與不敢」而活著嗎?

當孩子十二歲的時候,你說不,他沒有空間可以反抗。

反抗,往往造成兩敗俱傷。

 

但是我將眼光看到了未來,當孩子成年之後——

請問我們要如何面對自己心裡的各種恐懼?

當孩子十八歲開口跟你說,他要去做什麼的時候,你敢說不讓他去嗎?

我不敢。

 

大家都說,「要父母放手,好難」。

但我們一定要做到啊!就當它是一種修行吧。

年輕的爸媽,第一個需要建立的概念,是什麼呢?——

「你自己獨立嗎?你願意獨立面對自己的老年嗎?」

 

孩子成年的時候,就是與父母分道揚鑣的時候,

巴望一輩子黏著孩子的父母,最後,有誰得到幸福了?

真的能放手的,成全的不會只有孩子,還會有自己的後半生。

 

我從孩子上小學就開始練習了,希望他們十八歲時我可以畢業,

我,已經開始了——那你呢?

                     ~~汪培珽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idsvilla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