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【雅德賽思兒童學社第二團】(汪志宏) 20101027

  會有這個提問,不是因為我明確的知道答案,而是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答案,卻會在教育的路上彼此交會。

 

  夫妻之間,對於教育的寬鬆與自由度,常常因為性別與成長背景迥異,而有天南地北的想法,卻要施行教育在同一個個體之上,這其實需要很多年的磨合、討論,甚至爭執,才能漸漸有些共識。目前見到還算不錯的例子,是曾志朗、洪蘭夫婦與李國修、王月夫婦,彼此雖然略有不同,但能以欣賞的角度看待對方的不同。

 

  學校教師之間,因為台灣教育政策尚未完全鬆綁,至少有一些既定的法規是大家的必須遵照的。當然待了幾年學校,看到不少認真的同事超越法規,真心的為學童的未來著想,但是難免仍然有些遊走邊緣,緊緊守著死板的教育政策與傳統包袱,過著符合規定的教學生活的同事,實在有些可惜。但是,相鄰的兩個班級,即使教學理念相左,也可以『井水不犯河水』,各自守著自己的疆域,不需要傷了和氣。

 

  到了體制外的教育四、五年,發現教師之間,是因為理念而投入教育界,可以互相質疑與討論,隨時都讓自己的教育理念有所更新,甚至家長也 能啟迪 老師的教育觀念,做為孩童教育的好伙伴。

 

  去年,一個充滿自由主義的試教老師,對於我在學社活動時,限制一位孩子的活動空間,感到不可思議。他的想法是「我小時候也是這樣坐不住,所以深深能體會孩子的無奈,不應該有所限制,而是要充分的發揮。」,我的想法是「這樣的初衷是非常好的,但是到了教育現場,如果需要過度自由的孩子不能尊重別人,剝奪了別人的自由,我們就會反思:『那其他孩子的自由呢?』,所以會適時的限制不當的自由。」接下來的試教活動,真的是在完全沒有限制的氣氛下進行,那是一件好事,卻因為小孩們強迫遊戲輸家必須遵照指示表演,讓一個女孩痛哭了半個小時。事後,這位老師有些手足無措,我想是對於分寸的拿捏失了準頭。但不是對錯的問題,而是大家都在自由與限制的兩端遊走,需要經驗來配合自己的特質,才能有所發揮。

 

  上週五,一位充滿藝術家特質的試教老師,帶著孩子進行音樂節奏的即興發揮。事前,他看到我對於孩子不斷的想回去『捷運逃生體驗營』重複玩遊戲,採取先寫一些功課的限制,感到嗤之以鼻,對於好動愛玩的孩子,不能盡興的玩耍,覺得我們是在扼殺小孩的潛能。其實,他說的我頗能認同,但是除非孩子沒有這些『既定的作業』,當然可以肆無忌憚的玩耍,只是,他們當下的身份是公立小學的孩子,就不得不面對自己的責任。接著的節奏發揮,能夠享受的孩子,跟著音樂與節奏,安分的跟隨著敲打;不能享受的孩子,開始故意搗亂,發出不協調的噪音,甚至最後讓奏出美妙直笛音 樂的 老師,錯愕的收起樂器,中斷活動。其實,對於這位老師的音樂與藝術天分,我是十分讚賞的,但是說到我們追求的方向,也是發展孩子的興趣,卻必須兼顧小孩學校的課業完成度,兩者之間要能平衡拿捏。他的反應是「哈哈,都市人!」,我接收到的感覺是「教育理念的被拉扯,因為必須兼顧出資者的要求。」,其實,那也是部分的實話。

 

  所以,教育的界線到底在哪裡?有人希望有標準答案,告訴每個新手老師、初任父母,哪一條路好走、哪一個方法正確,但是我們似乎都只能從結果論英雄,也就是實施此法的孩子有『成就』,那個方法就是有用的。

 

  但是,『成就』到底是什麼,光宗耀組、宣揚國威,獎牌滿屋、著作等身,還是不論做什麼,孩子都能自在工作,對未來充滿希望。那麼,就端視於每個孩子被施教者投以何種的目光,就會接收到對等的教育內容,與應該遵守的界線。

這是一件難事,因為必須想清楚,然後朝著目標堅定的向前邁進,不斷的在『自由』與『限制』之間遊走,取得動態的平衡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idsvilla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7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