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雅德賽思兒童學社第二團】(汪志宏) 20130528

 

  週二教師聚會,大家花了很多時間談談,除了『原型』的少年學社(週一至週五)之外,我們即將要發展的『轉型』少年學社(每週一天或兩天)。

 

  每隊老師談到各隊家長的想法,有的家長希望發長成週三、五的專案,例如針對週五的參觀導覽,設計成縱貫古今、廣泛知識羅列的月計畫;也有的家長希望能連結週一二四的主題繼續發展,不要因為成員不同而有不同的設計;當然,也有家長希望不要讓孩子有壓力,感覺週三五來學社好像要完成大事,只要讓他們來參與學弟妹的活動,擔任指導協助的角色,甚至只要來一起生活、發呆也無妨。

 

  當然,所有老師都樂觀其成,因為我們至少開始解決這兩年少年學社斷層的問題,並讓家長與老師雙贏。

 

  我的擔心,是從週的設計來看,我們的主題活動,大多是放在週一、二、四,週三是多看(影片欣賞)多動(戶外運動),週五是各式體驗(博物館、特展與特色活動)。很多的精彩,都是平時日積月累的發展,才能有『小小木工』、『紙箱城堡』、『中華之星歌唱大賽』等活動的呈現。當然,像是上週五的『身聲劇團樂器體驗』,活動內容超級精彩,絕對會是參與過的師生,心中極大的養分,孕育出未來某時會發芽的幼苗(沒有人能預期)。

 

  所以,週三五來的孩子與家長必須有很深的認知,那兩天並不是來完成任務的,而是延續學社的心情與感受,另有一個說法,孩子是來補『快樂』。

 

  因為很明顯的,當孩子的生活被課業、補習、才藝填滿,沒有絲毫的自由時間,可以發呆、亂想、隨便玩,那也就是宣告『童年』的結束。所以,孩子的童年能有多長,就看他的生活如何『安排』與『被安排』了。

 

  REAL SIMPL 雜誌報導,行程排得太滿的孩子,跟過勞的大人一樣,會有壓力相關的健康與心理問題,如果孩子經常出現下面症狀,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『暫停』與『獨處』:1.沒有『無所事事』的時候,2.像個小老人(沒精神、喊累、頭痛、睡不好),3.最愛的事物都不愛了(冰淇淋、偶像等),4.成績退步(學校作業沒時間好好完成),5.車子變成家中一員(和孩子的相處時間幾乎都在車上),6.孩子經常悶悶不樂或焦慮(因為太多學習目標,反而累積挫敗),7.很久沒和好朋友相聚,8.家庭晚餐已成為歷史,9.孩子變得倚賴(等待父母告訴他下一步要做什麼),10.爸媽自己也很累(總在為孩子的活動『喬』時間)。供大家參考參考!

 

  另外一篇,當我們忙著議論十二年國教,以及小學的英語教育時,一位去新加坡演講的主編,本來想要瞭解新加坡教育的成功(英語、國家競爭力等),卻反而得到新加坡教育部的朋友『羨慕』。譬如:台灣允許另類特色的小學存在的空間(華德福、種籽、森小),因為新加坡公立學校管理良好、一致性高,卻是缺乏培養多元性的未來需求;台灣擁有豐富的華語環境與資源,因為新加坡的雙語教育,培養出沒有文化根柢的『假ABC』;甚至,年輕人充滿真誠服務的熱情,在新加坡都無法感受到。『這就是台灣的軟實力,也是你們教育成功的地方!』這句話,真是讓我們有些心虛跟驚醒呀!

 

  另外,是一位精神科醫師王浩威分享的憂鬱症案例,傑出的大學教授,結婚前開始陷入嚴重憂鬱。長期診斷治療後發現,成長過程中的安全領域(童年)太早消失,使得不夠自信的小孩戴上人格面具,用大人模樣的假我來面對外在環境,使得成長後『沒有柔軟的能力』,也察覺不到孩子的純真反應,他稱之為『找不到童心的母親』。

 

  依我自己的想法,『童年深刻的快樂與美好經驗』,對於成人面對挫折時的心情,能夠提供充足的熱情與毅力,讓自己挺過去,甚至,童年的夢想還能成為日後的動力來源。

 

  所以,還掙扎在升學的壓力下的父母,是否該替孩子想想,『短暫幾年的好成績』與『健全人格下的快樂心理』,哪一個來得重要?我們看過這麼多不幸的案例,難道還不能勇敢的幫孩子擋下升學壓力嗎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idsvilla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