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雅德賽思擔任兒童學社教師已經三年多,在和孩子家長相處的過程中,
除了讓親師生之間由陌生到熟悉,建立彼此溝通的方式,
總是希望讓孩子能在這個環境下,健康、自在的成長,
所以,引導孩子發展自己的人生計畫,當然,
老師從孩子與家長的回饋當中,不斷地修煉自己,
讓自己更好,才能讓孩子更好!

下面文章是友人分享的親子經驗,讓我深思反省許久,期許能早日做到,在此與大家分享。

 妄想!

商業周刊第131120121231
撰文者:金惟純 

日前和女兒間有一段小小的發生,讓我看到自己的轉變,頗有所感。起因於女兒有一件事要做決定,她和我商量,我為她分析情況後,由她自行決定,結果她並未照我的「暗示」做,事後卻跑來問我:我真正的想法是什麼?有沒有因她的決定不高興?我告訴她,我的確有想法,但我認為自己的想法不重要,因此想完就算了,並沒有不高興,反而她事後願與我分享她的經歷和感受,讓我很開心。接下來,父女間有一番人生體悟的長談,談到欲罷不能。
事後我突然想到,過去的我,不是這樣的。發生這種事,結局也不會是這樣。過去的我,一定會很清楚的告訴她我的想法,而且強烈的表達希望她照我的建議做。如果她有不同主張,我會不厭其煩、循循善誘,直到她認同我為止。如果她居然不照我的意思做,我會開始擔心、覺得尊嚴受損、甚至失落、難過,產生錯綜複雜的情緒和想法。這些情緒和想法,如果發出來或說出來,會造成父女間的不開心;如果忍下來,會造成自己因壓抑而不適。 
顯而易見,同樣的發生,現在的我,比較不會「惹是生非」,對事件的雙方,結局都更清爽、更有意義些。過去和現在的我,不同的關鍵,並非是想法不同,而是對「想法」的態度不同:我過去很重視自己的想法,很重視別人對自己想法的看法,現在則不太重視。因為很重視,就會有情緒,有情緒就容易有反應,接下去就會產生一連串沒有必要的連鎖反應,往往把事情弄得很複雜,產生後遺症,甚至不可收拾。如今比較不重視自己的想法,發現少了好多事,人生因無謂消耗的減少,變得輕鬆而有意義多了。 
我因此明白,經典上所說的「妄想」,並非在說想法是錯的,而是指出「想」是沒有用的。我看到自己絕大多數的想法,都不一定對;即使有小部分是對的,也不一定有用;即使對我有用,也不一定對別人有用;即使這次有用,下次也不一定有用……。而對這些幾乎一無用處的想法,自己居然如此執著,還把它們和自己的情緒、尊嚴、價值綁在一起,因此造了這麼多不必要的「業」,真正荒謬至極,可笑至極。
現在的我,明白了「想」之無用、「想」之為禍,仍然不可能不想,甚至仍難免執著於想。但若能有事後之明,看到「禍由想出」,已屬萬幸;偶爾在妄想升起時,當下覺知,隨即放下,那就真要偷笑,慶幸不已了。去除妄想,是一條漫長的路,非我輩凡夫一夕可及;但設法看到妄想,不再執著,則是人人皆可為、日日皆應為之事。好處不可思議,我有經驗為證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idsvilla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