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雅德賽思兒童學社第二團】(汪志宏) 20120722

 

  三週的中華隊融合期,常見到的情況是,孩子試圖在新的團體階層當中,取得領導的地位,開始如同野獸一般,衝撞所有的成員,找出自己確定的『地位』(雖然對於成人來說有點可笑,事實上卻的確如此)。

 

  將一個一個的成員淘汰後,知道自己的排名,便開始攀附前面的、貶抑後面的,沒錯,如同成人世界一般殘酷。有趣的是,孩童世界的排名隨時打破,順序隨時不一樣,因為可能一件小事,雙方就會『切八段』(他們是說:『不讓你加入』,感覺很像幫派。),然後各自尋找勢力團體,重新洗牌。更有趣的是,這個『排外』動作,可能因為有人帶來一樣新玩具,或是一個小零食,就開始進行『利益交換』,大家又和好如初,所謂是『天下合久必分,分久必合』。

 

  因此,兩年前國語隊剛成立時,嚴格執行『不能帶玩具、不能帶零食』,只要帶來必定是所有人『分享』。一方面是杜絕不健康的食物與不安全的玩具,另一方面,也是養成大家『分享』的習慣。所以說,我的理念是絕大多數的活動討論與遊戲進行都可民主討論,唯有『食物』與『玩具』必須共享(這部份有點像是共產主義)。

 

  可惜,施行久遠,許許多多因素讓這道關卡有點破洞,也許,我們該重新構築並加強這道牆壁才是。

 

  另外,初期加入團體的成員,都會面臨許多考驗,這是人類社會『一輩子』都難以避免的考題。一開始,孩子都會先示好,探探新人的屬性,與自己接不接近。當新人服從性高,馬上就會納入團體階層之中;反之,就會被排擠,甚至群起攻之。就像是學校常見的『霸凌』問題,依照十年來的教育經驗,總是欺負人的,和總是被欺負的,都有各自的問題,如果雙方一碰面,師長就要強力介入,『規定』雙方禮尚往來,其實剝奪了雙方處理各自問題的權利。

 

  所以,剛開始我的方法都是『點到為止』,在一旁聽聽雙方的爭吵內容,通常會有一些線索。有趣的是,我看過許多剛開始被欺負的新孩子,後來反而最會欺負更後來的新孩子,這是很有趣的現象。老師所能做的,就是適時介入,而非完全掌控,否則積存在孩子性格中的『毒素』(這是開放教育對於剛開始從一般教育體制加入的孩子,被過度壓抑與處處限制後產生的行為與性格偏差,所採取的稱呼)很難排除。

 

  兩年前的軒軒,一年前的承承,與暑假加入的小戴,都有相同的狀況。但是,與同伴融合的時間,卻因人而異,這部份,需要大人與小孩坦承的溝通,真正面對問題,而且不急於一次到位,反而要從細部的親子相處,與家庭教育方式著手,然後,才是針對孩子的小毛病,一個一個解決。

 

  舉別人家為例,不切實際,就從我家說起。當三個孩子開始習慣說話『大小聲』,親子互槓的結果是愈來愈糟,我會提醒家中的成人:『孩子與人互動的模式,是從哪裡習得?』,如果我們能夠關掉電視機,只挑選適當的影片給孩子看,孩子仍然有問題,那問題不就出在最常與孩子接觸的父母嗎?

 

  但是,這件事沒有那麼容易,因為我花了七年的時間,才能讓所有與孩子接觸的家人(包括我自己,在體罰教育中成長,進入體制內學校四年,中毒甚深),願意真心誠意的『不依賴體罰教導孩子、溫和而堅持的面對孩子』。

 

  這件事真的很難,但是很奇妙的,當成人願意開始改變,而且堅持下去,當孩子感受到這股氛圍,瞬間就跟著改變了。

 

  如果『不依賴體罰教導孩子、溫和而堅持的面對孩子』很難做到,至少先從一件事開始,不要習慣做『價值判斷』(對人),而是針對不當言行提醒(對事),也就是『對事不對人』。事情有個起頭,或許容易得多。而且,當父母都做到時,效果最為顯著。

 

  這是雅德賽斯兒童學社這樣的『柔性團體』的難處,也就是所有規範都沒有『強制性』,願意開始嘗試的親子就會有不同的收穫,我們只能深深地祝福,有一天,大家都能找到適合各自家庭的教養與相處模式,每個孩子都能在家庭的關愛中適性成長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idsvilla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