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【雅德賽思兒童學社第二團】
(
汪志宏) 20101213

 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:「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東西,一個孩子要教養成功,父母本來就要花很多心力,最重要的是父母教養觀念要正確,自己以身作則,勿以善小而不為,勿以惡小而為之。孩子是看著父母的影子而長大的,只要父母的身教足以作孩子的楷模,孩子不可能變壞。」

◎所以,難怪當父母的壓力這麼大。但是只要想想,不過花幾年的時間把屎把尿、泡奶換尿布,能夠得到一輩子的好朋友,其實蠻值得的。

 

  親子教育工作者鄧美玲:「別看那麼多人喊著『人格教育』,你看看他們自己如果有孩子,會不會去拼知識、技術、能力教育?而且還自認沒有放棄人格教育?特殊學校現在很多,在教育過程中的人格是如何定位的?父母是因為人格去選擇這類特殊學校,還是因為這種小學能讓孩子『學到更多』?更多的知識、能力、技術,使孩子『卓越』,這類學校,真的有把人格放在上位,引導教學嗎?還是只不過活潑些、野外些、社團些、自由些?最終還是要求自己的孩子『卓越』?而我設計的教學,不過是要求教師成為『正常的教師』、教學要『正常的教學』。在形式上,這太平凡了,不向那些燦爛的成果,一點兒都不吸引人。我走過二、三百個國中、小學,每一場演講、示範教學都引起某些聽懂的人震撼,你也親自看過,但何以無能為繼?很多人都知道我的教學好,但是『做起來太累了!』。形式看起來平凡,教師做起來又太累,這幾乎是不可能推廣的。」

    這段話,有點說到我的心坎裡。一直待在理想教育的環境,很多時候的確很累,因為簡單平凡的事反而難做,而且沒有立即的成果可供展示。因此,不但參與的家庭無法長久,最後也會影響施教的老師,提早放棄,離開非主流價值的工作場域。就好像唸書的時候,教授提醒我們,越是簡單的學問,越是要花加倍的時間與精力才能釐清箇中奧妙,所以在台灣,基礎科學投入的人才也就少很多,當然也跟立即的投資報酬率低(工作機會少、薪資報酬低、世俗認知的未來發展少)有關係。常常帶著學社的孩子進行『課後遊學』(這是我跟外人解釋的說法),和有興趣的人解釋,有時候,遇上少數了解教育的人,說:「這樣的教育好精彩,可是,帶起來反而比較累。」,僅能回報以感謝的微笑,點頭回應。也許,書中的這些話,是對我最好的提醒與警惕。

 
  蔡穎卿:「下馬威可以平一時之亂,因為他們就是在那種大聲喊叫的環境裡長大,所以總在試探自己要停在哪一個高音中。連家裡的父母都常常這樣有口無心的喊,喊到沒有辦法了,來個怒吼,孩子忽然停了,於是父母得到一個結論:這才是有效的教育方法。但是這個方式無法改變一個孩子真正的行為,只會讓我們常常需要不停憤怒的再下馬威。所以我才想跟大家一起努力,期待我們從持續供應『好大人』的言行舉止做起。」
◎看完就會回想,自己做人父母與老師,會不會常有這樣的習慣,正好時時注意,別再做如此無謂的教育手段。

 

  史丹福大學的長期研究:「能自律的孩子比較幸福,人生成就也比較高。」
  蔡穎卿:「自律是一種反映生活秩序的精神管理,每一個懂得自律的孩子,大約總在非常有秩序感的家庭中長成。」
  「家事不再是家事,而是一種生活的秩序。」
  「我們總是過渡高估物質條件帶來的幸福,但我認為最好的家庭,是父母擁有穩定愉快的情緒,喜歡自己的工作與生活,如果這個基礎是穩固的,即使在困難中也會看到希望的光,孩子自然也會比較樂觀向上。」
  「作為一個母親、一個家事導師,最需要的不是『耐心』,而是『趣味的希望』。」
  「在照顧孩子的生活中,我覺得有兩件事對他們很重要:『足夠的安靜』與『好的食物』──精神的環保與身體的環保。」
◎生活的秩序、穩定愉快的情緒、趣味的希望,還有精神的環保與身體的環保,應該是所有教育的重心,值得我們常常自省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idsvilla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