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雅德賽思兒童學社第二團】(汪志宏) 20120903

 

  一大早到市教附小,輪值孩子學校的交通導護志工,看著一年又一年的新生入學,迎接人生的另一個階段,也看著許多熟悉的朋友穿梭在校園,校長、主任、老師、志工媽媽、鄰居小孩的家長,依舊站在自己崗位上,送走舊的一批,迎接新的一批。

 

  就像學社老師的工作,總是歡送長大的孩子,迎接羞澀的新生。這兩年,會和孩子因為看電影、做活動,感動而流淚,卻很少因為孩子的來去而傷心,倒不是因為鐵石心腸,而是看到另一種喜悅。畢竟,當孩子能夠在自己的陪伴下,度過幾年的懵懵懂懂,蛻變成機靈懂事或著善良寬容的樣貌,代表著他們能夠漸漸掌握生活周遭的人事物,發自內心的體會,生命當中必經的喜怒哀樂與悲歡離合,其實,臉上反而能夠激起一絲絲滿足的笑容。

 

  最近,聽聞歐洲許多國家的教育,竟然老早在憲法中明定,禁止兒童在學前教育(幼兒園)參加任何的才藝學習課程,譬如:跳舞、體操、繪畫、鋼琴、外語、數學……,若是真的需要安排課程,只能有三大方向:一、基本的社會常識,比如不允許暴力、不大聲說話等;二、孩子的動手能力。在幼兒園期間孩子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參與手工製作,讓他們從小就主動做具體的事情;三、培養孩子的情緒智商,特別是領導力。

 

  會有這樣的安排,是基於什麼理由呢?因為歐洲人普遍認為,孩子有自身的成長規律,他們在相應的階段要做相應的事情。表面上看中國的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很紮實,但他們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已經被破壞掉,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動接受知識而疏於主動思考的習慣。(從『諾貝爾獎』這樣關注全人類重大進步的鼓勵來看,德裔的得主囊括半數的的獎項,就不能不對於類似德國這樣的歐洲國家,所推行的教育理念,施予高度關注)

 

  其實,看看經過九年國教的台灣孩子,在高中與大學中的表現,真的會猛然驚覺,我們的孩子主動參與和積極學習的態度,真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。當然,那不是接受教育的孩子應該承擔的部份,而是我們這些主導教育的成人(家長、老師、教育主事者)應該好好思考的課題。

 

    遠見雜誌314期「年輕人,憑什麼贏」,探究著目前的台灣青年,在理想的事業藍圖中,如何披荊斬棘、開創未來,很重要的特質是--做夢的能力與實踐的態度。當這兩樣特質都缺乏的時候,任憑擁有多高的學歷和再多的靠山,也難成就一番新天地。

 

  因此我認為,當我們給夠孩子充足的愛,健全他們的內心,孩子就能充滿自信的追求心中的理想。如果不會飛,就會想辦法攀登足夠的高度;如果不會游,就會找出方法渡過這條河。所以,教育孩子要能著重開發他們心中的想法,而不是增補世界上可以看到的各種能力,這樣,他們才能『倚靠自己』飛天遁地! 
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idsvilla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