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幕 過動的他 老師罵同學嫌

 「小閔,不要亂碰別人的東西!」

 「小閔,不要講話。」

 「小閔,跟你說幾次了,怎麼老不聽。」

 「小閔,看你這個樣子,你今天是不是沒吃藥?」小閔經常聽見這些話語…。

 小閔,自小就讓爸媽傷透腦筋。小學時被診斷為「過動症」,他好動調皮,常犯錯、常被挨打挨罵,在班上最令大人傷腦筋的是:沒辦法好好上課。

 上課時,小閔常我行我素做自己喜歡的事:起來走動、搗蛋、發出怪聲,只有看自己的書時才能安靜下來。小閔無法專心上課,且極度排斥寫功課,學業成績落後,再加上課堂行為常惹來責罵,與同學衝突不斷,人際關係不好,沒朋友、老師也將他邊緣化。

第二幕 忍耐的他 學會控制情緒

 第一次認識小閔是他5年級時,當時的小閔已是身型壯碩的大孩子。會談過程中,他不是躺在沙發上講話,就是在諮商室中遊走。雖然每次小閔總是笑咪咪的,然而笑容背後是累積許多快到臨界點的情緒。

 這天,小閔在學校打傷同學…。

 「他罵我『過動兒』,我不爽,所以就打他。」小閔當時仍不爽。

 「雖然你有打人的原因,可是打人是不被支持的,你知道嗎?」

 「算了啦!我被打習慣了,以前怕會被處罰,現在不怕了。」小閔這番話,強烈提醒大人:使用肢體或語言暴力不但對他無效,還會帶來更大的後遺症!

 跟父母、老師溝通後,大家停止對小閔體罰和負面言語責罵。經過一段時間,小閔漸漸能控制情緒,也不再打人。

第三幕 退縮的他 漸漸自我放棄

 上國中後,同學仍愛把「過動兒」掛在嘴邊,小閔雖然火冒三丈,卻也一直忍耐。只是小閔早把自己歸類為「沒作為的過動兒」,再加上服藥好一陣子,難免認為自己是「病人」。因此,小閔仍對課業提不起興趣:經常交白卷、上課睡覺、在外遊盪…。

 眼看小閔日漸自我放棄,媽媽焦慮了:「 莫 老師,我們聽醫生的建議讓小閔吃藥,可是他就是不愛進教室上課。現在我們決定不吃藥了,但接下來該怎麼辦?」

 「媽媽,小閔身上有獵人特質,他不是病人,他只是一位還沒接受適當培訓的獵人。接下來我們要積極發掘他的優勢和他學習的模式,這一點我相信一定不難找到。」

 關於獵人特質,小閔媽媽早有了解。稱之為「獵人」是因為他們和「農夫」大不相同,因此生活在農夫的世界中就會顯得格格不入。他們的動感被視為「過動」,他們的操作型能力被認為是「搞東搞西」,他們的直覺感官能力被誤會成是「幼稚退化」,他們的果決反應被稱為「衝動」,且被視為「麻煩製造者」。於是,媽媽毫不猶豫地說:「只要他有興趣,我們都讓他試試看。成

績,我和他爸爸早擺一邊了。」

第四幕 愛唱的他 學英文有動力

 有次在諮商中,小閔請我打開YouTube,他說他想聽英文歌。小閔邊聽邊跟著唱,我問他:「你可以把歌詞背下來,下次給我聽嗎?」

 沒想到小閔一口就答應了。原來這是他的另類學習:聽唱英文歌學習英文。

 果然,小閔下次諮商,英文歌唱得朗朗上口,還能說明詞意。

 一個英文成績常掛零的學生,聽唱英文歌可能是他學習英文的動力源!於是,小閔媽媽替小閔請了個英文家教,學習方式就是英文歌曲。

 不久,小閔帶來了一個令我驚嘆的訊息:「這星期的英文課,我做了筆記,老師居然說:『哇!好感動喔!從國一到國三,第一次看你在我的課堂上拿筆寫字!』」

第五幕

愛樂的他 考上了音樂班

 我知道小閔在學習方面有一些些不同了,我問他:「小閔,如果現在讓你再學習一樣能力,你

覺得學習什麼能力會讓你有更大的改變?」

 「嗯…我不好意思說。」

 我看著他,微笑點頭鼓勵。

 「我想學大提琴,我想像馬友友一樣到各國巡迴演出。」

 小閔說出他的願望,也表示小閔對自己漸漸找回一些信心。小閔爸爸是個音樂家,過去父母也曾讓他學過小提琴,但他耐不住練習就放棄了。現在小閔再次拿起樂器,他知道:再怎麼辛苦,都要堅持下去!

 在父母師長的支持與協助下,小閔考上高中音樂班,踏上音樂的艱辛學習過程。有次小閔對我說:「學音樂很辛苦,但是我會把它當磨練,以前我遇到的那些被打被罵被排斥的事,就是我現在學音樂的力量。」

 「小閔,你的學習歷程是獵人中的典範。以後,等你開音樂會時,記得同時要為獵人發聲。」

 「那當然!」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idsvilla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