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中午接到蒸蛋媽媽打電話來關切:「學社其他孩子好像會排擠蒸蛋?」『對,』我說:『他確實是被排擠的小孩。』

  幾次聽到學社其他團也有小孩被排擠的事件,老師似乎都把責任攬在自己身上,大家集思廣益地想:如何能幫助被排擠的孩子?如何讓團體內的小團體消失?彷彿這排擠是老師帶頭似的。之前在二團,最常被排擠的孩子是飯糰,接著三個新孩子進來,都被排擠,這個月中,蒸蛋加入後也開始進入被排擠的行列,但我並沒有跟家長們說。之所以不說,主要原因是希望讓孩子自己學著處理,不要經過父母介入後,反而弄巧成拙。

  所有的父母都覺得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,很難接受寶貝會被排擠,一旦發生這樣的事情,通常的反應有以下三種:

一、「小孩都很幼稚,只是鬧著玩的,你不要管他們就好了!」不把它當一回事。
二、「我們很愛你,你是全世界最棒的!」心疼孩子,想要重建孩子的自尊心。
三、「我的小孩怎麼可能會有問題?是老師/同學/團體的問題!」(委婉的版本是尋求老師協助)

  第一種狀況,父母的出發點是好的,確實,人與人之間本來就有愛惡磨合,大人看透了這種人際關係,於是告訴孩子「這種事情沒有什麼大不了」。但是,「不管他們」並不會真正解決問題,也讓孩子覺得「你都不懂我的難過!」而更感到無助。

  第二種說法,父母真的很愛孩子,也是眼前幾乎所有坊間的教育叢書教導的「從小建立孩子的自信心」。然而,我們得理出為何會有這麼多「從小建立孩子自信心」的書籍出現:因為寫書的人從小沒有自信,上一代那種凹透鏡式的對待,讓人永遠看到扁瘦的自己。上一代的打罵教育讓這一代的父母痛定思痛,過猶不及,於是打罵教育的陰魂,輪迴投胎,成了溺愛教育的胚胎,讓自己成了凸透鏡,投射在下一代身上,孩子接收到的訊息永遠是「被誇大的」,學到了自滿、驕傲,卻看不見盲點、忘記了謙卑。

  第三種情形,則是把責任丟到老師及團體身上。激進一點的狀況是認為老師沒有擔起「班級經營」的責任,沒有導正團隊風氣,甚至是「沒有向心力」、「老師不會帶」,委婉的版本則是以道德勸說的方式,希望老師付出更多關愛、團體要更包容接納。

  但是,無論是以上哪一種,都無法真正解決「孩子為什麼被排擠」這個根本問題。被排擠的原因很多很多,如果沒有先找出根源,只鑽在「被排擠」這件事情本身,去安撫、歸咎,那只會是治標不治本的作法。

  記得一個月前Q爸寫信告訴我,QQ很希望能融入學長們的活動,如能增加互動,孩子會非常開心的,但同時他也很理智地說,如果不能,QQ也必須自我調整適應順其自然。

  其實,我一點也不覺得QQ被排擠是一件嚴重的事。因為不只他,我、燴飯、鹽巴,四個新加入的成員,通通都被學長們排擠了。有時候他們鎖門不讓我們進來、有時候佔用玩具、小組遊戲時總是不願意加入新夥伴。之所以不是什麼嚴重的事,是因為「我知道我們為什麼會被排擠」。學長們從幼稚園就同班,至今已是四年的好朋友(佔了他們生命的一半),自自然然地建立了不可抹滅的友誼,對於這一切產生「佔有慾」也是很自然的。

  以前我有個朋友養了十一隻貓,當她的baby出生時,貓便會在夜晚偷偷抓花孩子的臉-因為baby搶走了牠的地盤、以及主人的愛。但你說貓錯了嗎?牠沒有錯,牠也只是很忠實地反映自己的感受。但難道是baby錯了嗎?baby什麼都不懂,何錯之有?那麼那麼,是主人的錯嗎?主人也沒錯,她希望新的成員讓家中更豐富精采。如果這樣檢視下來,都沒有人錯,那麼錯的就是「時間」了。時間一久,貓咪逐漸接受baby的存在,開始玩在一起,這樣傷害的行為也不再出現了。

  而我們老師能做的,只是制止孩子不要像貓咪對baby那樣,做出無法回復的傷害(會造成嚴重身體受傷的打架、會造成嚴重影響身心的辱罵),卻無法用道德勸說的方式,告訴他們「不要產生佔有慾」!我們可以讓孩子知道「分享」帶來的喜悅以及「新成員」帶來的精采。一個大人要去適應新工作、新環境可能都需要三個月時間才能得心應手,才一個月,QQ、燴飯、鹽巴就逐漸找到團體裡的定位,找到自處的方式,我真是打從心底佩服他們!

  飯糰和蒸蛋被其他孩子排擠的情況則略有不同。飯糰和其他幾位學長早已熟識,從幼兒園開始就在一起,大家對彼此的認識持續累積,喜歡和不喜歡也越趨明顯。孩子們會說,飯糰常常可以享特權,想來就來不想來就可以不來,除了學社之外,他還有其他的地方可以去玩,「好好哦,為什麼只有他可以?」孩子於是把嫉妒的情緒轉嫁為排擠,而有一種「既然你可以在外面玩,那就不要來我們這裡玩啊!」的態度出現。孩子平常有許多共同話題及興趣,是從生活中累積起來的,即使沒有刻意排擠,就像我們突然闖進別人的同學會,「聽不懂」這件事情,就足以讓你感覺被孤立了。

  記得有次飯糰連續兩天都來學社,第二天下午,汪汪便跟我說:「你看,大家慢慢可以跟他和平相處了」。我也感覺到,飯糰是個講理的孩子,第一天講的事情,第二天就不會再犯。然而,少了「時間」作為調劑,沒有長期的適應、相處、磨合,過一個禮拜他再來,所有的小毛病故態重萌,老師講過的生活常規,沒有機會練習成習慣,也全忘光了、學長們好不容易在兩天內累積起的好感也煙消雲散,又持續那個排擠的循環。

  這時便是飯糰自己的選擇了:如果你要享受選擇環境的自由,那麼付出的代價就是降低這個團體的聯繫、培養/磨合情感的機會-我這樣告訴飯糰,這沒有什麼對與錯。如同我們與情人親近後,很自然地就會稍減與朋友的聯繫,如果我們選擇的是情人的愛,那麼對於朋友的逐漸疏遠,便可以放寬心地去看待,如果這是你、以及家長一起做的選擇,那麼這樣的排擠,便是你必須去學習承擔的課題。

  至於蒸蛋,其實只兩個禮拜,至今我的觀察是,他還無法理解二團的「文化」:例如孩子只是拿刀劍比劃,心中都有不傷人的默契,但蒸蛋不懂,便會認真用力地打起來,其他孩子便會抗議「蒸蛋愛打人!很暴力!不要跟他玩!」我們能協助的,是讓孩子不受傷,但孩子間的默契,還是需要時間,讓孩子慢慢培養的。此外,蒸蛋是個獨子,沒有太多機會與仿齡夥伴相處(我指的是「真正的相處」,而不是學校、補習班一起上課,卻沒有太多合作、磨合、互動機會的那種),在家揮棒的時候,只有自己一個人,不怕打到別人;在家玩玩具,只有自己一個人,不用分享資源、與人溝通協調-無從練習團體生活,因此也沒能學習「替他人著想」。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,他會從中知道:「原來不能為所欲為,某些行為是會影響到別人、讓別人不舒服、轉嫁到討厭自己身上的。」我很樂見這樣的團體互動,起碼是發生在小學低年級,如果他們能在這時便學會「尊重他人」,從別人的眼中看見缺點、並適時調整自己,那麼就不會將某些習慣延遲到長大,要改都難了。

  那麼那麼,愛孩子的家長們可以做什麼?孩子需要的其實不是你的實質幫助、介入,而是「傾聽」、「了解」,你懂就好,知道有人陪伴就好。不要做太多,讓孩子練習,他才會真正地靠自己,跌跌撞撞、長大。

X
Emma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idsvilla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