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雅德賽思兒童學社第二團】(汪志宏) 20091128

  很多事沒法子快,快了就不成事。在分秒必爭的商場也許不太適用,但是在孩子的教育場所,卻慢慢值得重視。台灣,這個充滿移民性格的國家,絕大多數的人民,都是在數百年來陸續遷徙,形成現在多元種族的風貌。所以,移民性格造就了我們,成為非常會做生意的族群,許多事情也講求快速強效、立竿見影,如果短期內沒有效果,此法便被歸類成無效。所以,在東方的教育觀念裡,孩子是父母的,而不是另一個個體,所以孩子的所有表現,彰顯出父母是否盡了責任,相對的當孩子表現優秀,能夠光耀祖宗,父母才算是功成身退。因此,『慢的教育』耗盡時光培養出『從容不迫』的下一代,這對於『打罵教育』快速成就『嚴格守紀』的社會菁英,自然很難被台灣社會認同,即使能夠『聽懂』慢的教育,為了有立即的效果(馬上遏止)及簡便的方法(只需出手),大多數的東方民族,仍然會回到『打罵教育』,原因無他,因為『父母都是為了孩子好』,何況,『爸媽今天在社會上能夠立足,不致走入歧途,都是從小嚴格管教的成果』,所以,我們會不斷看到優秀的成人,堅持『打是情,罵是愛』。

 

  我沒打罵過小孩嗎?其實有,五、六年前初為人父,接受到太多社會傳遞的優秀教育訊息,為了盡父母的職責,也曾焦慮的打罵小孩,希望他們成材。等到逐漸深入思考『教育的目的為何?』(不就是讓人可以自在的生活)『我要再用同樣的方法,複製出可能和我一樣的小孩嗎?』(同樣的能力與性格永遠適合新的時代嗎?)『我的打罵總是正確的嗎?』(帶著憤怒情緒與父母焦慮,常讓自己誤判情勢,發洩了情緒,打錯了小孩),才驚覺時代在變,教育思維與方法也該有所變,否則只會教育了一個二十年前的頭腦,卻要他面對二十年後的世界。

 

  大塊文化出版的『慢的教育』,其實有很多值得我們深思的地方,因為花了幾小時看完之後,才發現自己也有類似的心理歷程,甚至還在隱約的從事類似的行為,下頭的節錄供大家參考。

 

l   序:管理童年

  資深夏令營輔導人士:「以前父母親把孩子送進來以後,能收到孩子一張明信片或是一通電話,此外沒有別的訊息,就很滿意了。現在的父母只要一天沒看見孩子在網上露臉,或是看到了卻發現孩子臉上沒笑容,就會急得抓狂。」

  近期調查發現,生在富裕家庭的十五歲英國少女,有將近40%會有可能導致精神疾病的心理困境。在法國的不列塔尼,中學畢業會考成績越好、生大學之路越順的人,自殺率也越高。至於日本的宅男宅女,幾乎一律是中產階級的孩子。

  「我們正在養育一代能討我們歡心、令我們得意、給我們面子的孩子,我們要求他們變成我們期待的樣子。我知道是這樣,因為我多年前正是這樣對待我的女兒,結果差點逼得她離我而去。」對策是『小孩能有時間和空間去呼吸、閒蕩、感到無聊、放鬆、冒險而後犯錯、作夢、按自己的興趣去玩,甚至可以失敗,他們就能成長茁壯。』

 

l   都是大人在攪和

歷史證明,人類對於未來感到不確定的時候,會在小孩身上投注更多心力。

要求孩子每一分潛能最大化發揮也就成為一刻也不能鬆懈的事。

  科學的壓力──孩子自出生便開始形成神經網路,……,怎麼不讓父母形成壓力,從懷孕期就開始聽莫札特音樂?

  媒體的壓力──常被報導的天才神童,讓愛競賽的父母不想『讓孩子輸在起跑點』,擔心小孩只會說中文,沒有良好的外語能力,未來不被看好。

  許多21世紀的爸媽們是從自由放養的童年走過來的。現在的父母親如果這麼放心讓子女出去野,就會被指為怠忽職守。……關鍵就在『期待』二字。現今競爭不斷的消費文化中,凡事與孩子有關連的事物,都躲不掉父母親不斷提高的期待。……相形之下,傳統式的親職行為就顯得不夠專業、不及格,甚至根本就是在偷懶了。

 

l   童年之初:欲速則不達

  人類嬰兒所需的全部豐富化刺激,都包含在一般應幼兒的日常經驗之內了。……老鼠實驗的一個結果是媒體最少提到的,即是:不論老鼠籠子裡面的刺激豐富到什麼程度,腦發育最好的老鼠仍是在自然環境中成長的。……「所謂越多刺激孩子,能造就的大腦突觸越多之說,並沒有科學根據。」……部分研究認為,聽莫札特音樂確實可以提高圖像思維的能力,效果至多只能維持20分鐘。……嬰兒只能接收一個真實的人經常對他說的那個語言。……「年齡大一點才學,比幼年就學困難一點點,但是並沒有證據指出,過了某個年齡,機會之窗就永遠關閉。人一生中那個時候要學外語都可以,比較重要的是怎樣去學,而不是什麼時候學。」……逼迫之下學會的技能,往往是以後必須重新學的。

  鞭策幼兒的時候多,撫慰的時候少,幼兒也會感到緊張有壓力。假如幼兒的腦部充滿腎上腺素等壓力激素,長此以往,這種化學成分上的改變可能成為固定,從而造成日後學習上或控制攻擊性變得比較困難,使憂鬱症發生的機會增高。

  孩子能夠與一位或多位照顧者產生深厚感情,乃是兒童期一切發展與日後學習的必備基礎。這種感情上的聯繫也能使孩子一生都不被緊張壓力打垮。

  最初幾年是重要的,但這並不是賽跑。少花點時間在強化孩子的刺激上,多花點時間去瞭解孩子。相信自己做爸媽的本能,不要凡事都向培育明星寶寶的家長看齊。

  即使環境不利於遊戲,小孩仍能想辦法玩起來。兒童也在隨意遊戲中逐漸發現自己的興趣與愛好、強項和弱點。我們即便口口聲聲說遊戲重要,卻往往不敢放手讓遊戲自主,把遊戲搞得比較像是正經工作。我們的參與絕對必要,但是指能負責提出柔性建議,應該讓幼兒照他自己的意思去玩。

  『後天培育往往勝不了先天資質』。親職的作為當然十分重要,不過孩子的成敗並不是99%取決於母親──或父親。有如行銷術的老格言,「廣告做出去只有一半能發揮功效,可是我們不知道是哪一半。」

 

l   學齡之前:孩子的正業就是遊戲

情緒上、心理上準備好的時候,學習最能水到渠成。

  「兩人為了搶一個鏟子爭執起來,因為沒有大人介入來調停,他們自己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,一起挖洞再填滿,玩了好幾遍。」

 

l   玩具:只按一下鍵的遊戲

  電子玩具能做得太多,孩子反而變成旁觀者,並不會自己另外想像或解決問題。

 

l   科技:精密亮麗背後的事實

  兒童如果把太多時間耗在面對著螢幕,他們與人事物親身的真實互動時間就變少了。而這些互動是智能發展不可或缺的。整天盯著螢幕的孩子也會缺乏足夠的反省與休息。「以後一輩子都要坐在螢幕前面,何必把童年的時光也耗在上面!」

 

l   學校:考試的地方

  家長擔憂競爭力落後。西方社會開始加重學校課業、增加考試次數、上課時數,因為恐怕埋頭苦幹的東方孩子要把國際競試的錦標全都拿走了。問題是,無休止的壓力與考試會磨損孩子的創造力,這樣逼出來的孩子不願冒險、怕出錯、只肯做學校獎勵爸媽誇讚的事。……其實就只是和孩子對談,培養孩子對周遭事物的好奇心。簡單的小事往往是效果最好的。

 

l   紀律:不行就是不行

  把孩子捧得太高會使他們不願意冒險、不願意實驗、不願意堅持把一件困難的事做下去、不願意犯錯並且從錯誤中學習,因為任何失敗的事都可能會使父母失望,從而有損孩子自認最優秀的顏面。……我們即使心中渴望孩子聽話,確有許多原因使我們無力去執行這種願望。我們也許是工作雜事太忙,而累得沒有管教孩子的力氣。我們很多人因為自認陪伴孩子的時間不夠多,給孩子的壓力太重,經常對孩子管東管西,所以基於內疚而寧願放孩子一馬。……大人必須像大人,孩子才能真正做孩子。意思是父母有時候應該行使大人的權威。……如果一切不設限,孩子將無從學習如何應對失望、如何接受滿足。……管教小孩的時候一定要說明動機,但這並不表示你說「我就是不准」是什麼天大的不該。……爸媽發脾氣也可以教孩子明白,別人也有情緒和忍耐限度。

 

 

 

  常常,我們會覺得這個時代的孩子實在過於幸福,而不知道滿足。其實,這個時代的孩子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,當年的我們,小學畢業代表的是遊戲歲月的終止,現在的孩子卻要通曉世界、瞭解宇宙,不斷的吸收、辨識、篩選知識爆炸的年代,以及提早變為成人世界的接班人,真的是很苦啊!

 

  很多的壓力,其實是因為成人無法抗拒、釋放社會的競爭與眼光,當大人無法放鬆、輕鬆看待世事,這些觀感與壓力便會轉嫁到孩子身上,孩子自然無法按著成長的步調長大,被迫提早成熟、扭曲想法,再承受無法承擔責任的辱罵,這真的都是大人在瞎攪和。也許我們真的該『放孩子一馬』了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idsvilla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8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