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今天去十三行博物館。捷運路上不很平靜,孩子把座位當書桌,拿出功課寫就。一陣子過去,車上湧來些許人潮,老大跑去找汪汪,汪汪便和婦人及老婦有了口角爭執。

  我無法還原現場,只能從兩邊的說辭想像究竟發生什麼事情:孩子寫功課,婦人大概是說「怎麼會在這裡寫功課?功課應該回家寫,真不知道誰家小孩怎麼教的不會讓座,你應該起來給老人坐,老人身體不舒服」,孩子只聽到不能寫功課,便來找老師求救,老師以寫功課沒什麼不對為由,請孩子繼續寫。

  婦人認為,這是博愛座,本來就是要給老人家坐的,小孩子不該佔用,老師不查,還叫孩子在本來就不該寫功課的捷運上寫功課,甚至多次請求,還堅持不讓座,實在不懂體諒。汪汪認為,孩子獲知的訊息和傳遞的有落差,而自己的處理也是根據孩子所給的資訊,這實在不是孩子的錯。

  婦人已多次說出「本來博愛座就要給老人坐你們小孩沒教養」「老師了不起哦」「你們大家看這就是台灣的教育,以後台灣注定失敗」「你們孩子低智商」等情緒性的污辱字眼,引起汪汪忿忿不平,直為孩子叫屈。

  後來孩子看到一旁還有座位,便收拾書包離開博愛座逃離了現場。爭論是沒有結果的,兩方各執一詞,一方認為「看見老人孩子理應讓座」,一方認為「這事情沒這麼單純,不應混為一談,還污辱人」兩邊基本上沒有在同一條線上討論。

  孩子也不懂為什麼要爭論。看看我們的孩子,他們實也是太過專注自身,而不夠主動積極去發掘、體諒身邊人事物,只顧自己要快快寫完功課。後來我們跟孩子說明,孩子好像覺得老師站自己這邊,所以整件事都是婦人的錯,說出:「為什麼要讓他們?我們是小朋友,也有權利坐博愛座啊!」

  這讓我思考,很多時候「美意」被當作「權益」了。我們該把博愛座讓給最需要的人,這是互相照顧的美意,可怎麼大家爭著當那個「需要被照顧的人」?而沒有人去想「該如何照顧別人」?這讓我想到很多北歐國家,政府有良好的社會福利措施,人們不用害怕失業或流離失所,這是「美意」。但越來越多人只看到好的一面,把它視為理所當然,恃寵而驕,越來越不知道什麼是珍惜和付出。

  他們也說不出為什麼自己「需要」博愛座。孩子聽不下去太久的道理,可是至少他們今天知道,博愛座不是「理所當然」該給自己坐的。

X
雅德賽思兒童學社第二團 Emma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idsvilla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